社會學其中一門課《Hong Kong Society》讀過這本書,不過已是十年前的事。在書局看到此書的九八年增訂版,便買回來重溫一下。

這個九八年版收入了五篇新文章,大部份談及九七以後的變化,與其他寫於八十年代的文章作一個時代的對照。在這本書出版了八年後的今天再讀這些文章,可謂別有另一番體會。

香港缺乏有系統的階級分析,劉兆佳的「功利家庭主義」和「有限度整合社會政治體系」長久以來成為解釋殖民地管治者和華人社會共存的一套有力的分析框架,但在此理論中,階級沒有任何的重要性。直至八十年代末,由張炳良的一篇有關香港中產階級的文章掀起了一場論戰(亦是本書收入的主要文章系列),階級才來到了討論的中心。可惜除了呂大樂和黃偉邦做過一連串有系統的研究外,階級只是作為一個空談的概念,沒有任何學者可以準確地分析香港階級的能動性。現在重讀這些文章,仍是不能夠在理論層面解釋03.7.1這個震撼人心的現象,更別說要進一步推斷中產階級在「後建華年代」的路向了。

階級從來都是一個充滿爭論的概念。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在當代歷史的發展中不斷受到挑戰,尤其是當中產階級壯大後,它界乎資產階級及無產階級之間的身份,就成為馬克思理論的一個大難題。新馬克思主義者企圖以不同情景解釋中產階級的不同取向,但最後仍是說不出中產階級是否會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推翻資本主義。而韋伯的階級論充其量只是一個按職業劃分的社會分層論,雖然可以「科學化」地應用於社會流動之類的分析,但最終只能推論到社會理性化,官僚化等的現象,不能用於階級能動性等較重要層面的研究。

香港的階級分析主要採用了新韋伯主義的取向,而上文提到的呂、黃研究則是按此理論框架的社會分層及流動分析,階級集體行動則不是此分析框架所能解決的問題。

無論如何,此書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文集,是有志研究香港階級理論的必修讀物。建議讀者們先讀第九章 - 黃偉邦寫的<階級與社會分析>,因此文簡明扼要地解釋了馬克思及韋伯的階級論,並且鋪陳了那場在八十年代發生的中產階級大論戰的爭論要點,以及提供了一條階級研究的路向,是非常高水平的一篇文章。

回目錄

All rights reserved www.carjaswong.com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作者: 呂大樂/黃偉邦
出版社: 青文
出版日期: 199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