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rights reserved www.carjaswong.com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Playing the Angel
自從 dm 為進軍美國而改變風格後,我幾乎已經放棄了他們,畢竟我們這些用 syn-pop 奶汁養大的八十年代「老餅」,很難接受 dm 拿著結他扮搖滾。自2001年的《Exciter》一碟後,他們已好幾年沒有發表新作,我亦漸漸遺忘了這隊電子流行組合的先驅。去年混音專集出版,總結了 dm 過去廿多年的音樂歷程,反而使我對他們的新碟勾起些微的期待。
唱片的宣傳強調新大碟會回歸《Violator》的風格,並且首次有 Dave Gahan 負責作曲,期待開始加強,之後還說 SACD 版會同日發行,好奇心更盛。
買了SACD版回家首播,連 Carmen 都認得出是 depeche mode,証明真的是「招牌」dm 聲。仔細聽了好幾遍,整張大碟十二首歌明顯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深沉、黑色的電子中慢板,另一類是較 upbeat、電子及結他混合的中快版。
開場的 <A pain that I'm used to> 那幾聲噪音引子很嚇人,不過編曲頗豐富,但我不喜歡此曲的旋律,嫌其單調重覆。較深沉的幾首: <I want it all>、<The darkest star> 及 <The sinner in me> 均很有《Violator》裡的 <Waiting for the night> 那種味道,我特別鍾愛全碟電子味道最濃及最黑色的 <The darkest star>,非常 dm 式的低調淒美。
全碟至愛是 <Lillian>,快速節拍及純電子悅耳編曲,久違了的舞曲節奏,偶然幾下結他和弦也沒影響到整體的味道。另外 <Nothing impossible> 亦不錯,引子有點像 <Enjoy the silence>,中段一輪密集電子音效,搶耳非常。反而作為首張 single 的 <Precious> 初聽覺得甚為搶耳,但反覆聽了幾遍後發覺旋律不算悅耳,也不喜歡那些結他聲。
<Damaged people> 及 <Macrovision> 由 Martin Gore 主唱,很肉緊的唱法,另付大量震音,我比較喜歡節拍較沉重的後者。<John the revelator> 是很奇怪、gospel 味道極重的一曲,和其他作品有點格格不入。中段還有 <Introspective> 一段過門純音樂,很 ambient 的編曲。
總結是 – 自《Violator》以來我唯一滿意的 dm 作品,希望他們可以用這個模式繼續創作。
碟名 | Playing the Angel |
Artist | Depeche Mode |
公司 | Mute |
编號 | Stumm 260 |
出版日期 | 2005年10月 |